主讲:三喵先生
策划:三喵先生
责编:马戏团长
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
图片
图片
图片
Follow us
提到苏联这一串儿领导人,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慈父斯大林,勋章帝勃列日涅夫,地图帝戈尔巴乔夫,而这些个夫里,赫鲁晓夫同志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。
图片
◇ 图为苏联历任领导人
首先,他对斯大林时代的恐怖政治进行了拨乱反正,使得苏联的政治环境变得宽松不少,其次,受到冷战刺激,他也亲力亲为,雄心勃勃的干了不少大事,比如说推广赫鲁晓夫楼,一手制造了古巴导弹危机等等,这绝对是一个有想法有干劲儿的主。但是他干的很多事儿看上去轰轰烈烈,最后的结果却一言难尽。
图片
◇ 图为赫鲁晓夫同志拿着玉米笑得合不拢嘴
不说别的,赫鲁晓夫最著名的形象之一就是他拿着玉米龇牙咧嘴的笑,赫鲁晓夫加上玉米成为了那个年代苏联的象征符号,他也因此得了个“玉米晓夫”的绰号。在他当政时期,苏联大规模地推广玉米种植,当然,和其他野心勃勃的计划一样,他的玉米推广运动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,以至于在很久以后成了一个笑话。
那么这玉米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?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推动这个运动?最后这个运动为何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?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图片
图片
◇ 图为苏联饥荒时期看守粮仓的民兵与瘦骨嶙峋的儿童
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一直坚持的国策就是举国发展重工业,这么一来农业得不到重视,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,二战前苏联甚至爆发了大饥荒,而后来的苏德战争期间,德军长期占据苏联最主要的粮食产区,这对原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苏联农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1945年虽然苏联最终战胜了德国,但饥荒问题仍然困扰着国内,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吃人现象。
图片
◇ 图为赫鲁晓夫
此时的赫鲁晓夫主政乌克兰,对他来说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一切的当务之急。从1948年到1949年,赫鲁晓夫鼓励乌克兰农民采用“方形穴播法”,把土地划分为若干正方形,在每个正方形当中分成若干穴,然后有间隔地在穴中栽培成簇的植株此方法大获成功,乌克兰玉米大丰收,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饥荒问题。与此同时,在苏联其他地方,关于粮食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,被斯大林寄予厚望的生物学家李森科能把同行整死,但却没办法解决饥荒问题,这让在粮食增产上颇有建树的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崭露头角。
图片
◇ 图为李森科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,关于李森科的故事详见:脆弱的科学:苏联「李森科事件」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?| 循迹晓讲
由于自己在解决苏联人民吃饱饭问题上的功绩,从此之后,赫鲁晓夫对玉米是念念不忘。当他被调到莫斯科任职之后,在自家附近的两个农庄继续推广玉米种植,结果这两个农庄的粮食产量有着非常大的提升。有了乌克兰的经验和莫斯科的实验,赫鲁晓夫觉得真理在握,要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,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广玉米种植。
图片
◇ 图为赫鲁晓夫同志拿着玉米像与会者推广
图片
◇ 图为1959年赫鲁晓夫同志与人兴致勃勃的谈论玉米
所以,当赫鲁晓夫在1955年之后真正掌握了全苏联的大权之后,他是逢人就说玉米的好。在他看来,玉米不但能解决苏联人的粮食问题,也能给畜牧业带来革命,它的营养成分比牛羊过去吃的苜蓿青草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,如果全面推广玉米种植,苏联的牛羊鸡鸭且不说“全村杀一口足够吃半年”,那也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质的飞跃,到时候那不就可以土豆炖牛肉实现梦想了吗?
在苏联,赫鲁晓夫的话就是圣旨,1953年苏联全国种植玉米只有三百五十万公顷,到1955年翻了一倍还不止,是一千八百万公顷。到了60年代,全苏联种植玉米三千七百多万公顷,占全苏联播种面积的六分之一。与此同时,苏联各种宣传玉米好处的招贴画宣传画层出不穷,玉米一出,不但老百姓喜笑颜开,连牲畜们都仿佛得到了新生。那段时间的苏联真可谓是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家万户种玉米”。
图片
图片
◇ 图为苏联推广种植玉米对牲畜好处的海报
虽然赫鲁晓夫的玉米强国之梦非常宏伟壮丽,但是在1959年,他的梦想遭遇了当头棒喝。给他重大打击的不是别人,正是苏联最大的敌人美国。这一年九月,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,他在访问期间特别去到了美国衣阿华州的玉米种植农场。
美国这么个地方气候宜人,幅员辽阔,种多少玉米都不在话下,当地农民对大面积的玉米种植早就见怪不怪了。但这种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,在赫鲁晓夫看来却是天方夜谭一般,尽管他上任几年间一直推广玉米种植,但万恶的美帝毫不费力,还是在玉米种植这个方面遥遥领先。
图片
◇ 图为正在参观以种植玉米闻名的美国加斯特农场,加斯特农场完全可以称为“赫鲁晓夫快乐屋”
图片
◇ 图为正在参观美国加斯特农场的赫鲁晓夫团队,背景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
这让赫鲁晓夫深受刺激,回国之后他决定以更大的力度推广玉米种植,不仅如此,既然畜牧业要用玉米替代之前的饲料,那不就是鸟枪换炮么,那么三年内肉类产量增长为现在的三倍总不成问题吧。一切顺利的话,到1980年,那全面赶超美国,土豆炖牛肉的伟大理想也才能够实现。为了在玉米种植方面早日赶超美帝,赫鲁晓夫特批在莫斯科展览馆专门开设了玉米展厅,甚至在莫斯科开设了玉米专门商店。
图片
◇ 图为关于玉米的宣传画
赫鲁晓夫的话就是圣旨,所谓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,看到赫鲁晓夫大哥推广玉米的坚定决心,马上就有人来坚决拥护了,此人就是梁赞州的州长拉里奥诺夫。这位州长大人立下军令状,保证完成赫鲁晓夫的任务,赫鲁晓夫当然是大喜过望,还给他授予了列宁奖章。往后两年梁赞州的肉类产量果然如赫鲁晓夫预测的那样节节攀升。这在当时被称为“梁赞奇迹”。
当然,这奇迹背后并不是赫鲁晓夫的玉米立功,而是这拉里奥诺夫太想进步了,为了满足上头定下来的肉类产量,把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了,这其中还包括奶牛。这就是典型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。第二年梁赞奇迹没有继续下去,因为全州的牲畜都被送进了屠宰场,就差把耗子逮干净交差了,但军令状还在,州长大人只能从别处搜刮牲畜,等到别处的牲畜搜刮完了,梁赞奇迹也就到了穿帮的时刻。最终事情败漏,拉里奥诺夫被剥夺列宁勋章和全部荣誉,最终他为了逃避责任,只能自杀了事。
图片
◇ 图为1984年的苏联农场玉米丰收
当然啦,梁赞奇迹在当时不是特例,而拉里奥诺夫这样的官员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当时为了迎合赫鲁晓夫定下的指标,很多地方官员弄虚作假,甚至偷偷想办法从外国进口玉米来凑数,可是再怎么弄也不能满足赫鲁晓夫定下的指标。到了1960年代之后,虽然苏联玉米种植面积还在增长,但玉米产量却一落千丈。
图片
◇ 图为俄罗斯主要农作物分布区
对此,赫鲁晓夫的解释是“在我们的干部当中存在着一些阻碍玉米增产的因素”,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。但只要稍微有点点地理常识,这答案也不难寻找。苏联面积虽大,大部分地方都是苦寒之地,天然就不适合玉米生长。如果不顾客观自然条件强行推广玉米种植,在西伯利亚和堪察加这样的地方也就只能颗粒无收。而且玉米大面积种植需要大量化肥,苏联的配套设施远远不达标,这就是为啥苏联玉米种植面积遥遥领先,但却不断减产的根本原因。这还没完,玉米作为牲畜饲料的前途虽然在赫鲁晓夫看起来无比美好,但考虑到玉米的生长周期和其他因素,其成本远远高于苜蓿等传统饲料,而其营养价值又不足以比传统饲料有明显优势,所以在当时的苏联想要靠种玉米达到畜牧业的飞跃实在是不现实的。
图片
◇ 图为1966-1993年苏联/俄国主要谷物、马铃薯和甜菜产量
就这样,赫鲁晓夫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碰壁了,而买单的却是普通的苏联农民。1960年代初,在轰轰烈烈的玉米运动进行几年之后,苏联又一次出现了粮食荒,被迫向西方国家购买粮食。到了这个时候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其实是破产了。对他有着极大怨气的苏联人给他起了个“古古鲁沙”的绰号,也就是俄语的“玉米棒子”。当然啦,赫鲁晓夫办砸的事情不止一件,他也引起了各方面的不满,最终黯然下台。
站在历史的角度看,赫鲁晓夫搞玉米运动的确是出于好的动机,而且客观上讲,赫鲁晓夫时代的粮食问题比起斯大林时代那可是好太多了,所以也不能说这玉米运动是完全失败的。它的结果一言难尽,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赫鲁晓夫不顾客观条件强行往下指派任务的作风,而在苏联的体制下,如此“不顾客观条件”和“强行指派任务”那是典型的特色,所以赫鲁晓夫因为玉米被取笑那也就不奇怪了。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(END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